陳尚君║唐雯《金匱探賾》序
發布時間: 2023-09-20

唐雯《金匱探賾》序

陳尚君



自念初向學時,曾讀《南開大學學報》連載王梓坤撰《科學發現縱橫談》。其揭為學成功之德、識、才、學四端,舉例皆西方及自然科學之大宗發現,于從事唐宋文學研究,起步而方向迷茫者若我,誠若醍醐灌頂,當頭棒喝。殆中外治學有別,文理區域橫隔,看似全無關聯,其實精神相通,殊途同歸,有慧根者得緣領會,矢志不移者得有收獲。當時體會,德謂品格,是修養,是敬畏,是自省,是規范。古人讀書有得,形諸著述,務求發前人所未言,即便自得體會,與古人有合者,皆刪棄而不存,錢大昕《廿二史札記序》顯言之,亦后漢楊震所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者,不可存任何僥幸之心也。識則是眼光,是胸襟,是氣象,是頓悟。蛙處井中,其所見自小,鵬摶扶搖,其境界自寬,大小之理甚明?,F代圖書館廣蓄古今,兼涉中西,求學者一視同仁,絕無隱瞞,有識者迭獲新見,迷茫者困惑無解,此識有高下大小之分也。才則因人而殊,先天后天皆有以致之,歌喉清亮者可事歌唱,體格健壯者可從競技,五色敏感者可業繪圖,浮想聯翩者可展創作,古今皆有其人,其天才英麗者更屬時代驕子,詩人若李白、蘇軾,誠千年難遇之奇才,震鑠古今,是所必然。才人更多為后天努力而有以致之者,即積學而成才,此現代大學之責任,不言而自明者。古稱學而時習之,近傳勤為書山之徑,其理相通。惟天才而能始終勤奮深求,其成就必能登峰造極,近年揭李白之詩多出反復修改,舉例甚豐,學者或不信之,是未得體會天才之真相也。業師朱東潤先生曾言:“用最艱苦的方法追求學問,從最堅定的方向認識人生?!币啻死硪?。

唐雯教授本科就學于上海大學,碩士、博士皆在復旦完成學業。其博士論文《晏殊〈類要〉研究》增訂出版,囑我為序,后以“在苦讀績學中體悟學術,提升境界”為題,收入拙著《我見青山》。此句可概括唐雯學術與追求。唐雯博士論文確定以北宋名臣晏殊所撰類書《類要》為選題,該書所涉引書之豐霈,所見傳訛之繁復,前清時曾嚇退四庫館臣,近代以來僅余嘉錫偶有引及,其難度可知。她全神貫注,堅持多年,終得理清頭緒,形成專著。其間收獲,非僅得到學位,形諸論文,更引領治學格局兼涉四部,橫跨各代,以有唐為中心,文史融通,超越學科分野,自成研究格局。在同輩學人中,堪稱難得。

本書為唐雯第一部論文集,凡存文十四篇,皆有涉于唐宋文獻研究,寫成時間跨度幾近二十年,關注之重心則在習見或稀見文獻之形成與變化、來源與存佚、價值與隱義,凡所考述,皆能發前人所未言,足成新說。初讀一過,頗感欣喜。

先說較早寫作之兩篇。一是《〈蒙求〉作者新考》。世傳《蒙求》一書,清人或以為由五代入遼者李澣所纂?!敦鎱矔肥杖毡緜鞅究?,有李良薦表與李華序,時代大幅推前。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以為代宗朝翰林學士李翰撰,我為該書云南本作弁言,有所介紹,傅璇琮《唐翰林學士傳論》對余說有所質疑,特撰《〈蒙求〉流傳與作者新考》,排比李翰生平,認為作者另有李瀚其人。唐雯分析文獻,確訂李華序作于廣德二年夏辭官經饒州時,所補證據有三,即此前李翰不可能任信州司倉參軍,從李良表分析作者僅任此一微官,其人且非與李華同宗,補證似細微,佐說很有力。作者生平雖仍多不清楚,拙纂《唐五代詩全編》已不用余說,采信傅、唐之說。二是《日本漢文古類書〈秘府略〉文獻價值研究》,《秘府略》編者是日本學者滋野貞主,成書相當于唐文宗時,原書達一千卷,今僅存兩卷,仍存大量珍貴文獻。唐雯統計,兩卷引書達一百二十八種,詩文三十篇,她羅列這些篇目,并與唐宋類書和清人輯本作仔細比讀,揭示其補充佚文、校訂文字、所引更詳、可訂輯本之誤等價值,以此書與《太平御覽》比較,揭示二書都曾援據北齊《修文殿御覽》,側重則各有不同。本文初刊較簡明,收入本書時有大幅增補,主要增加了此兩卷書與《太平御覽》逐條比對的記錄。

唐雯作晏殊《類要》研究,發現許多珍貴文獻,曾先后撰文發表。較重要者,一是發現唐《職員令》之大量佚文。此一工作,早期以日人仁井田陞《唐令拾遺》和《唐令拾遺補》為奠基,當時熱點則是寧波天一閣藏《天圣令》印行,海內外形成研究唐令高潮。唐雯所發現數量可觀,文本可靠,恰好補充中日學者所未及,對文本校錄和分析也出色當行,在《歷史研究》發表,影響較大?!蛾淌狻搭愐滴谋炯捌鋵W術價值考述》,是對該書保存文獻作總體描述,詳盡而精彩。對晏殊《類要》的關心,我有首唱之功。1998年為參加北大百年校慶舉辦的國際漢學研討會,在倥傯系務之余,我用兩周時間寫成與唐雯學位論文同題的論文。唐雯鉆研此書,至少在五年以上,兩相比讀,可知淺嘗輒止與深入探討之區別?!丁搭愐档乩聿糠治墨I再考索》,是唐雯在學位論文出版多年后,對有關部分的再探討。除大量揭示所存佚文佚碑外,更論證書中反映了《祥符圖經》及《十道圖》的面貌,補充了北宋地書從《太平寰宇記》到《元豐九域志》之間的空白?!蛾淌狻搭愐邓娢词杖搿慈莆摹导捌淅m補諸書之唐人篇章考》一篇,有一必須說明之真相,即2004年拙輯《全唐文補編》最后一校,據訪日攜歸文獻為主,編成《全唐文又再補》八卷,其中有唐雯從《類要》中輯出之八十一篇,雖有說明,總有強取之嫌。她后來續有所得,更據北大本、社科院本補校。其中元結《自釋》,為顏真卿《元次山碑》述及的名篇,唐雯較《元次山集》與《全唐文》所收本有大幅補充,極其珍貴。

唐雯曾纂《云溪友議校箋》,為此曾通校諸本?!丁丛葡炎h〉十二卷本考述——以復旦大學圖書館所藏兩部鈔本為中心》一文,前人似已確認三卷本優于十二卷本,《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明刻本通行,更幾成定論。唐雯據明王良棟鈔本和褚禮堂鈔本,指出十二卷本之祖本來源甚早,較三卷明刊本頗多優長處,有三卷本失落的佚文。

本書中有四篇與唐雯參加《二十四史》修訂工程有關,撰寫于近十年,可見她在學術上之漸趨老成,行文也更開闊而多波瀾,較前述諸文更見精彩。其中《從兩〈五代史〉、〈舊唐書〉的修訂說新時代的古籍整理》,涉及治學方法和古籍整理之發展方向。2006年中華書局啟動《二十四史》暨《清史稿》修訂工程,唐雯一直協助我承擔三史修訂任務。其中兩部《五代史》完成較早,《舊唐書》也早已進程過半,唐雯積累了如此豐富的經驗,所談底本和參校本的選擇和文本的寫定方式、新材料的運用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利用,以及出校原則的把握,都是新時代古籍整理所宜遵循之基本原則?!丁葱挛宕贰邓卧舅菰础芬黄?,是在《新五代史》校訂過程中不斷記錄調整各本之關系,在修訂本出版兩年后重新整理已知已用各本關系的長篇力作。難能可貴的是從“早期版本的面貌”調查入手,從歐陽修存世詩文書信中考索此書之曲折成書過程,又據《資治通鑒》及《考異》所引,晁補之《雞肋集》所引,吳縝《五代史纂誤》所據,探討北宋諸人所見《新五代史》,與南宋以后存本之不同。該書存世宋元本,前此以日本學者尾崎康《正史宋元版之研究》所見最富,有十部之多,分為四個版本系統,所見最具權威。唐雯增加了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一殘宋本,列為五個版本系統,努力探討五個系統各自祖本的面貌,相互之間又有何淵源,補充尾崎康所未及。對各本逐一分析,結尾所列版本源流圖,列出歐陽修稿本到官方校訂本、神宗朝國子監刻本為初源,更將已佚、今存各本之關系列出。有關《舊唐書》者,則有兩篇特別應該提出加以討論?!杜f唐書》是后晉史官根據唐時留存的國史、實錄,增補文獻修成,唐雯并不滿足于存世《舊唐書》之分析,希冀在源頭上加以理清?!丁错樧趯嶄洝翟敱驹賹徱暋嬲撎茖嶄浀妮嬝?,以宋本韓愈集所附《順宗實錄》為簡本,將《冊府元龜》所存順宗朝史事視為詳本實錄,羅列較可信的二十二條加以分析,對今存本《順宗實錄》之性質有所認識,更突破世傳文宗間因宦官不滿而作刪削之傳聞,認為刪削較多的是詔令奏議原文,詳本或有十分之四內容今本不載,從而提出今本不似足本、今本史實錯誤、寫本傳抄多誤、韓集所附與司馬光所見本當有共同來源等看法。本篇附記,說明收入本書時對原刊結論之改動,更可見其治學之嚴肅。有關《太平御覽》所引“唐書”之性質,清岑建功視為《舊唐書》,將不見今本者作佚文輯出,近代遭到岑仲勉批駁。近年因吳玉貴將全部所引《唐書》,作專書看待,有《唐書輯?!分?。我對吳輯也有所保留,記得閑暇時曾與唐雯談及,唐雯援據《類要》等新材料,認為《御覽》所引包含各實錄文本,唐宋人所稱“唐書”是一較寬泛之指稱。本文所收附記頗長,引及溫志拔二文、羅亮及孟彥弘各一文之各種觀點,我對此沒有著力,無力評價,但在這些討論中,看到比我年輕一輩學人對此討論之深入與坦率,很是可喜。

此外,《〈兩京新記〉新見佚文輯考——兼論〈兩京新記〉復原的可能性》,是因辛德勇出版《兩京新記輯?!?,唐雯掌握《類要》所存大量佚文,為辛輯所失收,進而討論北宋宋敏求撰《長安志》,及源出宋氏的《元河南志》,幾將韋述天寶間所撰《兩京新記》全部收錄?!秲删┬掠洝穬H日本存卷三殘本,唐雯以殘本與前述二書對讀,努力還原盛唐時代記錄兩京盛況的《兩京新記》,意義非常重大。唐雯提出的一些構想,確還可深入討論,且有再作展開之必要?!丁次脑酚⑷A〉詔制部分材料來源考略》一文,謂此一部分多達九十三卷,篇章近一千七百篇,除三十九篇出于唐前,余皆為唐代詔制。詔制文學性雖不強,從史學立場說,則代表君主和宰相見解,是唐時曾施行之政令,重要性不言而喻。唐雯說明《文苑英華》編輯時注明來源者有七種久已失傳之制集,所涉內容占此部分十之三,且多為《唐大詔令集》所不收。其他部分,源出各種唐人文集,也較為可靠。

就我所知,唐雯近年還寫有與唐代新見文獻及政治事件相關之系列有影響之論文,沒有收入本書,當另有結集之計劃,在此不論。

綜合前舉各文及未收諸文,可知唐雯治學,以《類要》之研究與整理發抉為起點,進而清理唐代文史基本文獻,更進則研究涉及唐史進程之重大史事,逐漸形成獨到的研究器局與風貌。以本文開端所揭德、識、才、學四端言,她的德是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尊重前人之積累,遵循基本的規范,每言必求有新見,對前輩和今賢,有足夠尊重,也決不茍且;她的識,是善于從最習見文獻入手,也能從新見文本中發現改變歷史定說的重大線索,窮究真相,務溯本源,分析精微,討論深入,形諸論說,令人信服;她的才,似有文學的積累,又不限于文學本身,善將復雜糾纏的歷史文本作由表及里的探究,能從蛛絲馬跡的細致差別中,讀出不同階段文本的變化軌跡,能將唐代政治沖突與人物命運的實際面相,從各種不同考量或有意無意的扭曲文獻中,抽絲剝繭地加以還原,這也是一種特別的才分;至于學,我特別贊賞她在學術起步階段曾長期堅持不懈地閱讀和占有唐代文史基本文獻,進而對存世文獻有如數家珍般熟稔,凡涉典籍、人事、制度、官名、地名、時間,無不爛熟于胸,學術也達到新的境界。如同一位孤獨爬山者,山頂雖似遙不可及,然堅持始終,終能夠體會登頂方見之瑰麗景色。

有關唐史文獻,唐宋以來無數名家肄力于此,近代則岑仲勉、嚴耕望多有發明,我也曾有些想法,只是中途放棄了。恰好網間有文談某一代人成為學術絆腳石,轉發時評價不免感慨,年輕一代已經超越我輩,惟我輩尚不能輕棄。有朋友私下詢問,是真實想法嗎?我告,就一代言,不必就個人言。蓋一代有一代之學術,凡足有成就者,必能預流而保持一己之特色,隨時代俯仰而不改赤子精神。我所經歷,因古籍數位化之普及,可斷然分為兩個時期:前則一切均憑手檢目驗,工具自備,方法得當,亦曾意氣風發,自以為是;后則讀書風習遽變,憑借現代手段,似乎人人皆可坐擁書城,滿腹經綸,如我雖仍追隨前行,畢竟已力不從心。最近二十年年輕一輩之崛起,凡研究所及,不為域內所局限,務求海內之善本,不徇舊有之教條,開拓全新之境界,即以唐代文史及文獻言,真有覆地翻天之變化。唐雯是目前中年有唐文史研究中堅而活躍的一位,已有成績備受矚目,今后更不可限量。

本書初以“不經集”命名,知有微義存焉。蓋當今學術,壁壘森嚴,各學科自成方圓,甚或反對越界。其實古往今來,世界是一整體,學術也是一整體,何可分割歟!當代學術承百年之演進,其成就在此,其局限亦在此。一流學術必須沖破學科之壁壘,融通古今,融通文史,成為許多前沿學人之共識。涉及項目申報或評獎,人選申請或晉升,謹守本分者畢竟容易獲得承認,跨越學科者不免挫折受傷。所知多矣,對有志學術者,似乎也不必過分計較,是因學術評價之準繩,本不在刊于何一層級之刊物,獲得何種獎勵,是否為學術共同體接納,更重要者是在學術史上有無新的拓展,是否能長久保持生命力。前人說學術本三五人荒郊草屋討論之所得,世俗之是非實在沒有必要計較。不知唐雯有以贊同否。

謹此為序。

陳尚君        
癸卯暮春于復旦大學光華樓




Copyright © 2013 |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版權所有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邯鄲路220號 電話:021-65643670 郵編:200433

歷史訪客:
国产精品17P